Friday, August 8, 2014

會考9A狀元 棄iBank教細路寫Apps

會考9A狀元 棄iBank教細路寫Apps


2014年8月8日

會考9A狀元 棄iBank教細路寫Apps

1986年出生的辛婥琳(Michelle)從小到大,都是走在讓人艷羨的道路上,從小就喜愛讀書,名列前茅,會考考獲9A,入讀美國名牌大學,畢業後進入投資銀行工作,就算遇上金融海嘯也沒被裁走,「錢」途光明。然而她卻發現,那種生活並非自己所追求,於是轉投科技界,從頭學起,由對程式一竅不通,到得到矽谷新創公司青睞,至回港創立公司,教導小朋友學習程式。
從銀行到科技再到教育,從高薪厚職的穩定工作到前景不明朗的自資創業,這決定或許旁人難以理解,在她來說卻理所當然。她形容,從前的自己就像身處在comfort zone,創業讓她跳出來,認清自己的責任,也令她急速成長。就算以後失敗了,要重新打工,這些知識都能為人生和事業帶來益處。
Michelle出生在一個醫生之家,如今妹妹也繼承父親衣缽,成為醫生。從小家裏非常看重她的學業,Michelle自己也喜愛讀書,更考入讀港島名校聖保祿學校,於會考拿得9A的成績。讀完中六,她就有赴美升學的機會,入讀著名的芝加哥大學經濟系。「選擇經濟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數學,覺得那是很好玩的一回事,加上我自己也很喜歡文科的東西,而經濟對我來說是融會數理科學和社會人文兩方面,值得嘗試。」
她形容,芝加哥大學的課程非常理論化,幸好她的數理底打得穩,因此困難不算大。「它着重訓練你的邏輯思維。」還沒畢業,她就在香港的高盛投資銀行實習,研究股票買賣,畢業後順理成章在該行擔任分析師,負責科網股,那時是2007年。「經濟學與金融是兩回事,除了一些宏觀或分析性的理論可應用外,兩者的關係不大,很多事情都要從頭學起。」
染豬流感瀕死反思人生
當時正是金融市場發展的高峰,每天Michelle都忙得透不過氣,每周工作八十小時以上,但她從中吸取了大量知識,對科技界的發展環境也有深入的了解。然而到了2008年底,金融海嘯爆發,商業機構及市場如骨牌般一個接一個的爆煲,銀行界受挫甚大。當時公司內負責科網股分析的員工,也從四個變成半個,這沒被裁的半個正是她,由於科網股流量不多,因此上司要求她兼顧電訊股的分析。「但無論經濟好壞,每個分析員對每隻股票下的工夫都是同樣的,都要撰寫季度報告、financial model等。」
她一人兼顧多人的工作,更是忙得透不過氣。「那時頗慘,早上七點回到公司,忙到午夜之後才能走,第二天又再早起工作,周末依然要加班。」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2010年,她決定辭職。「在2010年初,我和媽媽都染上了豬流感,病得很重,我爸爸不斷開藥物給我們吃,那時是農曆新年,上司知道我患病,也特地放了我一星期的假,我差不多整個假期都沒有離開過房間,每次吃藥後都要睡上八小時,連下床都會覺得辛苦,不停喘氣,不能輕易移動,很是憂鬱,那時覺得自己快要死了。」
她開始想,為了這份工作,自己已放棄了很多事情,還賠上了健康,而她自問不是熱愛股票的人。「那時開始想,究竟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」復工以後,她發現自己的人生需要一種轉變。「想尋找一種新的工作生活平衡,也想探索更多的興趣。難得撿回性命,已經沒有什麼不敢失去。」
於是她轉職到私募基金,但半年後基金倒閉。「我為這份工作面試了三個月,卻只能做這麼短的時間,那時候想,我實在是太累了,暫時都不要再見工。」於是她跑到北京,準備與朋友一起創立科技公司。
「在高盛的時候,我的兩個老闆都是熟知這個行業的人,他們如今一個在騰訊擔任策略工作,另一個則到了新眾文化擔任CSO(安全主管),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一所科技公司的運作和盈利模式。當時香港的創業環境還未發達,於是就跑到北京去取經。」他們回港後,建立了一個類似印花卡的手機程式,以電子印花取代實體印花。當時Michelle負責到街上逐間商舖拍門,推銷這個程式。「講到快要中暑。」
而經常與程式員合作的她,卻因為不懂程式語言和運作而無法與其溝通,有一點聽天由命的感覺。「但我從小就喜歡學習,對於這種茫無頭緒的狀況非常不甘心。如果我能掌握相關知識,便能把事情看得通透,為工程師帶來一些新的想法。」於是她開始從書本中自學,但學到中途,印花卡的程式已胎死腹中,團隊解散,Michelle傷心了一陣子後,便開始反思。「這件事教訓我:如果要繼續留在這一行發展,就必定要懂得程式語言。」
放下一切深造程式語言
為了深造程式語言,她決定再次飛去美國三藩市,參加當地教育機構Hackbright Academy的密集式短期訓練課程。「課程的目標是讓一些初級程式員在短時間內訓練至專業程度,然後安排他們到新創公司實習。我才發現,課堂式學習能大大幫助程式語言學習。因為寫程式經常撞板,當有人和你一起學習,就能互相幫忙提點,大大縮短學習的時間。」
畢業後,Michelle也順理成章在位於矽谷的新創公司工作兼學師,與data scientist深入交流,在閒暇她也義務教導小朋友寫程式。「我發現他們上手上得很快,與我自己的學習情況大有分別。」於是她發現,科技和教育的工作她都非常享受,於是決定結合兩者,回到香港創立教小朋友寫程式的教育機構First Code Academy。
在創業初期,她仍為美國的新創公司工作,「這所公司名叫Buffer,是Social Media的管理程式,能按照預定的指示,每天自動更新社交網絡動態,程式也會監察每個post的反應,製作成統計數據給用戶參考,不少名人也曾採用,用戶約有三百萬人。」這所公司是Google早期員工所投資,員工來自世界各地,由於所有工作都是online進行,因此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家中工作,就連兩個創辦人也會到處走,在一個地方停留數個月,一邊工作一邊旅行,有很大的彈性,可讓她能有時間思考創業之事。
而創業的起點,不過是為母校師妹舉辦小型工作坊,當時家長和學生反應不俗,於是她開始與學校合作,舉辦較長期的課程,一個家長介紹一個家長,一所學校介紹一所學校,漸漸建立口碑。一直都把這件事當成業餘興趣的她,發現青少年程式教育的市場有無限潛能。「不只是一兩個人或一兩所學校有興趣」,於是除了親身教授,她也開始尋找導師幫忙,最後更辭工全 職投入公司營運,如今公司還在發展階段,9月將會與六間學校合作,逐步發展。
頭半年沒有給自己出糧
如果有銀行和教育兩份工作放在面前,許多人都會選擇前者。經歷過不少事後,Michelle更堅信後者才是自己的選擇。「我很慶幸自己還能趁年輕創業,讓我了解自己更多,得到更快的成長。從小到大,基本上也不需要做大決定,好像沒有事情需要我去選擇,只要專心讀書就夠。畢業後理所當然就進了投資銀行,做三年就會升職,是一條已經set好的道路。但創業就像跳進一個湖中,沒有路也沒有方向,任何事都是可能,沒有人能告訴你什麼才最適合,答案只有你自己才能解答。由於一切都是自己決定,結果如何,都要自己負責,不能將錯誤歸咎給其他人。」
「其實這決定也是難的。尤其是家裏和其他較傳統的家庭一樣,多希望孩子從事專業或高收入的穩定工作。但經過數年在新創公司工作及創業後,我發現人生的路應該由自己選擇。外面有很多聲音說投資銀行年薪隨時上百萬,當然比做老師好,但說到底,判斷兩者好壞的標準只在金錢,你便要問自己,這筆錢是否真的令你快樂,每個人的那把尺都不同。」
她感謝家人對自己的一直支持。「雖然起初不是太了解,但看我還能自給自足,也開始建立信心。溝通也是重要的,我也會多與他們分享創業的經歷。」她承認,創業有一定的冒險性,但自己也非一個不理性的風險承受者。「不同於第一次創業,沒有工作後才開始思考可以做什麼。這次我只由公司organic地發展,辭工時也有掙扎,雖然有點冒險,但衡量過後,也決定做這個決定。」
如今公司收支平衡,但首六個月她都沒給自己出糧,「起初我都是用正職所賺的錢再投資進去,辭工後四個月,我終於收到自己第一份人工,終於可以不用擔心交租和吃飯。」如今最小的學生八歲,自去年創立以來,已經累積教導約三百多個學生,她希望能逐步擴大規模。「除了國際學校,不少本地學校也有興趣與我們合作,feedback愈來愈多。」
對人比對數字更感滿足
許多人都覺得銀行工作刺激而教育工作沉悶,但在Michelle眼中,對人的滿足感遠比對着數字為大。「每個學生學的方法都不同,看着他們從零開始,至能建立自己的程式,我也覺得非常感動。看到自己的程式能在apps store出現,他們的眼睛像是能發光般,發現自己原來也是有創造能力的。」有學生表現出色,更成功入圍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比賽,令她覺得非常安慰。
她指出,科技教育在現今世代愈來愈重要。尤其是小朋友一出生,四周都是電子產品,人人都對着發光屏幕工作和玩樂,對科技潮流瞭如指掌,操作起來會更得心應手,但很少人想過主動去創造。「我希望下一代都能成為科技的創造者,而不只停留在消費者的層面。就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Mitch Resnick在Ted Talk的演講Let's Teach Kids to Code一樣,這群孩子就像是只懂得閱讀,不懂寫作般。希望我們的課程也能為他們帶來啓發,用另一個方法去想科技。」
她笑言,雖然如今人工無法與從前相比,但生活卻能得到平衡,讓她繼續保持精力每天迎戰。「創業就好像在跑馬拉松一樣,但需要用短跑的速度去奔跑。每一天都有新挑戰和新事情去學習,但我仍堅持每個星期都要做五次運動,如舉重、帶氧運動等,讓我可以保持精神,幫助每天到不同地方教書的工作。」
如今公司的基地設在天后的創業空間Cocoon,在這裏,Michelle經常遇上不少創業者,更結識了不少戰友。創業的路非常孤單,尤其需要同行者,雖然各自在不同範疇開拓,但面對的困難也很相似,因此能互相開解和扶持。曾在創業者的朝聖之地矽谷工作,相對起香港剛冒出苗頭的創業環境,Michelle認為後者自有其發展潛力。
「矽谷的人才很旺盛,也建立了整個完善的ecosystem,第一代創業者成功後,變成天使投資者,再投資進新一代的新創公司中,在那兒找人擔任顧問,找人投資,找相似的創業公司合作也相對容易。而香港也開始建立創業環境,近一兩年也多了很多新成立的公司,上一代的創業者也開始關注。我覺得香港人的好處是學習迅速,辦事能力也很高,香港不少企業家都是白手興家,其實創業的心態一直代代相傳。」
她指出,不只是香港,創業的話題近年在不同地方也引起關注,雲端科技的發展,apps store的建立,都令程式能散播到更遠的地方,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。「不少公司的客戶群都已不限於香港,而是全世界。」
撰文︰張綺霞
攝影︰郭錫榮
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